对于社交的理解和运用,各大平台都在尝试与探索,诸如:电商社交的“拼多多”,短视频/直播社交的“抖音/快手”,以及社区型产品“知乎”提供UGC和PGC的互动交流。
2014年微信开启支付时代,从春节期间发布红包开始,社交+金融不断深化。之后,支付宝进军社交,开启金融+社交模式,也开始学微信玩起了朋友圈,无形之中,社交金融已经开始深入到用户之中。对于社交的理解和运用,各大平台都在尝试与探索,诸如:电商社交的“拼多多”,短视频/直播社交的“抖音/快手”,以及社区型产品“知乎”提供UGC和PGC的互动交流。为什么各大平台如此重视社交属性?
首先,社交领域在总体网民中的渗透率为93.6%,并且社交作为互联网构成的必要因素,它是互联网的显著特征之一,作为银行业通过给用户提供社交服务途径,借助用户的社交网络开展营销、体验、提供等多种目的的金融服务一定是未来的趋势。社交与金融,社交是重点还是金融是重点?
至于哪种模式更成功呢?显而易见都很成功,它们在自己的领域独占鳌头。但是对于金融特征最正统的手机银行,一定是金融+社交的模式:以金融服务构建核心场景,以社交及内容促进用户活跃,整合关系体验。那么,手机银行的金融场景+社交及内容如何开展?
首先,手机银行的核心是金融场景,金融的核心还是存花贷。所以应该从本质上去分析出路,也就是从存(汇集功能)、花(支付功能)、贷(运用功能)中找出社交的影子。第一步,构建场景化体验之路:
金融是一个低频场景,而需求在场景中诞生,场景是由关系链激发,失掉关系链就等于失去需求。目前各大手机银行已经基本覆盖了消费、生活、理财等场景,丰富场景一定程度保持与用户关系链接的粘性。
但是面对互金产品其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场景和运营手段,导致我们只做好基础场景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步,强化社交,整合关系体验:
在后流量时代,经营客户就是经营关系,这种关系不只是客户与储蓄卡的关系、与APP的关系、与品牌关系以及与客户经理的关系等等。既有集中关系,又有分散的个人关系。手机银行应该考虑将这些关系整合起来,都通过手机银行维系关系。1.银行与用户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止是开通账户的关系,而是懂你懂我、有交情、有过往、有期望的人情关系。2.用户自身社交关系:也就是熟人关系链,它也是产品、服务认知的一个主要入口。眼前比较流行的叫法是“私域流量”,由它激发的人际交往、分享等场景更加丰富、稳定。所以手机银行的社交路也可以是打造一个基于熟人关系链的社交。
以兴业手机银行“圈子频道”为例,从兴业手机银行的产品形态来分析,圈子是其未来熟人关系链激发场景的主要空间。金融场景+内容社交,要考虑适合其独特性的表现形式:
金融社交产品区别于普通社交产品的差异性,在于其行业领域特性,即金融属性。所以,金融社交产品的重点在于围绕于一系列金融业务活动展开。即便是相同的产品功能,当结合了不同的使用场景和用户需求之时,其产品就已拥有了独特的表现方式。例如:微信红包:
为什么在微信中这是一个好玩法,而在支付宝和手机银行就玩不通了呢?首先,在传统的观念中,红包首先是一种社交方式,然后才是一种金融功能。所以以先金融、后社交的身份去玩红包,玩不出社交味儿。微信的红包功能把金融融入到社交,并且不断地创新出新玩法去促进社交的进行(例如:刷爆屏的红包看图),本质上是利用互联网金融方式去服务社交。所以,对于手机银行来说,突破之路是如何找到一种能够服务于金融的社交方式1.社交:社交化支付场景、社交化金融生活
以通讯录为基础,智能识别通讯录中的持卡用户,建立初步社交圈子。通过分享等形式,老带新(老用户带动新用户),完成办卡优惠,理财资讯分享等活动,使用户沉淀,逐渐完善属于兴业的好友圈。理财经理、客户经理与用户建立直接联系,全方位解决用户需求(理财/业务咨询/服务预约等)好友转账,同为持卡用户,可以通过聊天窗口直接转账,发送节日红包,通过短信或联动微信提示到账,鼓励下载APP查看后续相关服务的展开。2.内容:借力PGC和UGC搭建高质的内容营销
利用PGC专家内容做为KOL意见领袖,带领话题方向;利用PGC内容,引发用户参与感,人人都可发表意见。提供更多投资决策场景,例如问答、排行榜、社交排行榜、社交讨论等投资决策场景。例如:告诉用户,和你一样投资10万的用户,通过投资组合比你高出多少收益。3.创新性的游戏化社交,用户参与感更强
创新性的养成类游戏+社交元素,用户十分喜爱:例如:支付宝的2款养成类游戏:1.蚂蚁森林:以公益环保之名为目的,利用用户每日消费及行走步数转化为绿色能量,鼓励用户线上场景消费,同时利用社交属性,好友排行榜、好友合种、替好友浇水收能量等方式,强化用户间的互动,大大提升了用户参与。2.蚂蚁庄园:以公益慈善之名为目的,利用用户做任务、回答金融小知识、分享好友等形式领取饲料养鸡下蛋,同样可以好友互动(投喂、偷吃饲料等)及小鸡宠物拟人化,强化用户参与感和角色带入,完成对支付宝各项业务的间接转化和产品促活。试想支付宝还是像当初一样,效仿微信的即时聊天和朋友圈是不是会水土不服,也偏离用户定位思维。所以,金融产品结合社交属性要考虑其产品特性及功能特性,创新适合其特有的表达方式。4.踢好临门一脚,社交沟通以转化为目标
为了促进转化,内容和电商平台的合作越来越频繁,京东Plus会员与爱奇艺VIP年卡权益互通,淘宝88VIP集合饿了么、优酷、淘票票、虾米VIP权益。内容和电商平台的相互打通,极大地缩短了品牌/产品曝光与转化的距离。营销要以促成购买成目标。内容资讯内要嵌购买渠道,以方便用户一键点击跳转购买,不错失转化的最佳时机。5.打通渠道,建立有效的积分权益和信用体系
目前各大银行基本上没有建立全渠道统一的积分权益和信用体系,部分建立积分权益体系的产品也存在各自为政局面,没有打通渠道、缺乏统一规则,相比之下的互金平台则在此方面都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以支付宝的芝麻信用为例:已经打好了信用评估系统的基础,此套体系可以覆盖用户借贷、消费、免押金等多样化生活场景。支付宝会员则支撑用户日常的积分权益。过去是连接人与信息,现在是连接人与服务,未来是连接人与生活,积分权益和信用体系的布局,在连接人与服务上可以迈上一大步,同时针对人与生活,将征信系统带入社交,这是一种深厚战略眼光。
6.社交圈子,潜在用户智能匹配(智能匹配/精准营销)
用户与理财经理匹配规律:如何让用户在钱罐子里分享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品牌效应逐渐弱化,但是定位思想中有关的人性不会弱化。熟人社交是完全感情化的社交,就算是利益驱动,我们也尽可能把它包装得不像,因为我们知道谈钱会伤感情。1.以围绕用户本质需求为目标提供有品质的内容
既然用社交及内容为手段活跃用户,就要有优质的贴合用户生活的金融资讯内容。这样他们才会愿意分享:2.更多样的表现形式,动静结合丰富用户的感官
用户看一个视频消耗的心智能量是很小的,几乎不需要大脑参与。需要做的就只是动动尊贵的手指,上翻、下翻、双击。全程几乎只需要下丘脑参与。可是,阅读就不一样了。要理解文字传递的意思,需要调动大量的脑神经元。如何摒弃掉或弱化手机银行的金融标签呢?
不为场景打造的产品与垃圾无异,以往银行注重业务的功能性,但任何业务必定对应用户的需求场景而来,我们要建立场景引发用户共鸣,而不是带有银行业务强烈的标签属性。1.去专业话术,便于用户理解
专业性的贷款名称,不如铺设一个对应的贷款场景,用户代入感更强2.结合热点,手机银行也很潮
手机银行为用户而变,总有新鲜事,总有新想法与你一同适应时间变化手机银行强化金融+社交及内容的重大意义?
整合消息中心,整合服务提醒、整合资讯内容、整合产品推荐、线上线下互为导流
1.把专业金融人员与广大用户联系起来,建设即时交流移动金融平台,实现精准推送:即手机银行社交化2.利用熟人关系链,即用户“私域流量”,通过强关系链带动弱关系链,社交高频场景带动金融低频交易3.打通渠道,线上线下互为导流,线上社交指引线下业务办理,线下服务真实感受引发线上参与度4.突破关系壁垒,整合关系体验,银行开始经营客户,不再是被动等待客户主动找上门才开始服务5.输送专业的金融内容,讲解正规的理财知识,满足用户对理财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交流与学习社交及内容消费已融入用户日常,社会化及内容营销也根深叶茂,成为品牌触达用户主流的营销模式。社交帮助产品导入用户和流量,加大了信息的覆盖层面和传播力度。金融场景+社交及内容,必然成为手机银行下一个发力点。
——————————————————————————————————————————————————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