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每天仅限5票,快给你心仪的作品鼓励的一票。
投票通常我们的需求来源?一般直接来自服务客户具体需求部门的业务(或公司内部业务部门提出),面对业务提出的需求,我们怎样沟通理解需求?
常见的几种需求情况:
当来了一个项目,我们接到的需求很多时候是“业务诉求”,对于“业务诉求”的我们要分为两部分看待;
完整而明确的业务诉求应该包括以下四部分:
业务诉求≠用户需求,相对于“明确的业务目标”来说,“用户需求”是一个同向的思考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帮助我们从用户的角度来思辨业务诉求,丰富和完善业务诉求所主张的用户价值,补充和优化我们的行动策略。
1.场景故事(目标用户的特征、情景、任务/诉求、行为/说法、结果等);
2.用户当前的主导需求(基础刚需);
3.用户潜在的需求(附加值需求,提升用户粘性)。
想要洞察用户需求,必须先有场景故事,场景故事是由业务诉求中“精准定位的目标用户”和“主张为目标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所共同界定的,其内容包括用户的特征、情景、任务/诉求,用户的行为/说法、行为结果等一系列内容,相比STAR原则所规定的四要素还要更丰富一些,它能够帮助我们站在用户的视角,将自己投身到具体情境中观察,体会分析我们的目标用户。
若没有场景故事,我们所定义的用户需求就是没有依据的、难于被理解、难于被共识的,本身也就很难是准确的。
第一步:有备无患,上阵不乱
为了更加准确高效的设计出符合客户要求,同时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需要我们在设计之前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方面在初次对接客户时,可以彰显我们设计师的专业性;
另一方面,体现出我们有备而来,避免与业务讨论产品细节时不知所措,一头雾水。
那么如何做到“有备无患,上阵不乱”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做充足的准备:
1.研究产品用户:了解产品受众用户的背景、爱好、特征等,了解受众用户对产品的期待值及相关数据;
2.分析产品定位:参考同类竞品,研究行业趋势,分析产品定位:产品象限定位、产品核心价值、视觉风格定位;
3.了解企业和产品:了解企业文化、价值观,企业的竞争对手有哪些,了解使用企业以往产品等;
4.了解客户偏好特点:通过和客户的交流了解客户的偏好,摸清客户职责关系,客户决策者的喜好/性格。
第二步:避免业务提出的需求是“坑”
那么具体来说如何做到呢?例;我们可以从以下8个问题提问:
1.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不做会“死人”吗?
2.你的目标是用户目标还是我们的目标?这类用户对我们的优先级是什么?
3.你的需求有普遍性么?能代表多少?怎么采样的?
4.这个规划未来1年是什么样?实现规划路径如何?
5.这么多需求,你打算组建多少人的团队?都需要什么能力?怎么分工?如果只给你2个人怎么办?如果只做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什么?怎么做?
6.能否给出项目效果是否达成的量化指标?ROI是多少?
7.这个产品,实际路上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打算怎么解决?需要大家怎么配合你,你打算如何说服大家帮你?
8.你预计要占用多少开发资源?如何给技术人员带来成就感和成长?
如果业务都能客观清晰有条理地回答出来,这个需求是靠谱的需求,也是真正需要做的,反之,我们要从专业角度说服业务伙伴,并找到正确的解决路径。
第一步:从沟通开始去掉噪音
第二步:量力而行,评估需求有多少
我们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划分(工作量表示需求受理全过程需求人员需要付出的工作量):
第三步:明确需求复杂程度
1.需求复杂度关系到我们投入的设计资源,我们要学会对业务明确需求的复杂程度。
第四步:价值分析,保证设计的准确性
1.是否符合客户决策者的喜好和价值观?与业务讨论过程中,拿适当的竞品试错,根据业务反馈,找到正确的设计方向;
2.询问业务提供以往产品风格案例作为参考;
3.了解客户对自己企业及产品的认知是什么?从中强化设计目标,保证设计方向的正确性。
目前选择了两种分析法作为参考,作为分析需求时的框架支撑,帮助我们用方法做设计,用方法支撑设计,做到“谋定而后动”,这样的设计是严谨的、可靠的。
1.5W1H分析法:
为了探究哪些因素影响产品需求,我们可以首先尝试试用5W1H分析法罗列一系列与用户需相关的问题:
Who:产品为谁设计?目标用户是谁?谁购买,谁使用?数量有多少?
Why:用户为什么要选择我们的产品?除了我们的产品外,用户还有哪些选择?产品被替代的可能性大吗?
When:用户什么时候使用我们的产品,多久用一次,会持续多久?
Where:用户在哪里使用我们的产品?
What:产品的具体形式是什么?做成什么样?
How:用户怎么使用它的?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分析发现:
当业务需求不清晰或需求描述过于简单时,设计师可以根据5W1H分析法思考,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2.常规的需求分析路径
1)业务需求分析
2)用户需求分析
3)确认用户目标
4)提炼设计目标
2.1、业务需求分析
1)业务需求强调方案设计的阶段性的成果和最根本动机,由业务目标和业务目的构成。
2)常见的业务目标
明确方案设计的目标和目的,使设计服务于更高层次的战略层,使设计更有价值。反之,没有制定业务目标的方案,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
方案讨论容易发散,产生不了可执行的统一方案;
缺乏方案评估的标准;
方案的效果无法衡量。
2.2、用户需求分析
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要用我们的产品?
这必然是基于产品满足了用户某些需求,或者为用户解决了某些问题。
1)目标用户
首先,需要确定产品的目标用户。产品满足的是目标用户的需求,我们分析的也是目标用户的需求。确定目标用户,应该是在产品的定位、规划阶段便已确立。
2)用户画像
我们在分析用户需求的时候,将典型用户带入到产品中,看典型用户是否需要这个功能。有助于避免设计师对用户的理解片面化,或者陷入自我的臆想。后续,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用户反馈、用户的行为分析等,逐步修改、完善用户画像模型,使其更为符合目标用户。
3)场景分析
结合用户画像中典型用户的信息、特征、需求,我们可以构建典型用户的使用场景。通过叙事的方式,可以清晰地描述出典型用户使用产品来达到其使用目标的过程。当然,通过故事版的方式,更为生动、直观、便于理解。
通过构建用户场景,我们可以发现典型用户在场景中的思考过程和行为。并且我们可以得知,在该场景下,理想的使用体验是怎样的,为我们分析整理用户需求和体验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
2.3、确认用户目标
结合目标用户的特征、典型用户场景、用户行为,分析得出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目标。
下表以注册功能为例:
2.4、提炼设计目标
C端产品,通常采用“创造动机、排除担忧、解决障碍”这三大关键因素分解法提炼设计目标(即提炼需求)。
动机:用户使用产品前的动机(可以满足用户什么需求);
担忧:用户使用产品前可能面临的担忧;
障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障碍。
通过对业务目标和用户体验目标的分析,得到用户的动机、担忧、障碍等关键因素,并针对每个小的因素给出解决方案,即提炼得出了设计目标。
当做产品大版本迭代或从0到1的产品时,设计师可以根据需求分析路径的4阶段进行分析,考虑清楚项目的整体愿景。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每人每天仅限5票,快给你心仪的作品鼓励的一票。
投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