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如何利用心理学打造产品

  • 经验类型教程
  • 经验属性原创文章
  • 经验版权不使用原创授权
722 0 5 2020-10-16

互联网行业因为竞争激烈、发展迅猛,到今天,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产品背后,都有很多“说道”。甚至,有的产品团队还要利用人的心理学来打造产品。不同平台有不同的策略,如搭售航空险、推荐付费会员等。可是,如果我们略做研究比较就可以发现谷歌在这方面玩得更高明。谷歌旗下的王牌机票预订产品——谷歌机票(Google Flights)利用心理学打造产品,“不作恶”地就把钱赚了。

谷歌机票

在我当年第一次打开谷歌机票页面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就是一个裸妆美女!界面太清新了。”谷歌的这个UI 设计真的是简洁到极致——字体清晰,大小适宜,留白合理。

然而,就在这清纯的外表下,谷歌其实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仔细推敲分析之后,我发现,谷歌机票的每一步操作都是由强烈的心理学原理来驱动研发的。下面,咱们就按照一个预订的完整步骤,来一步一步地抽丝剥茧!

最佳航班分区显示

要订机票,那第一步就是搜索航班。如输入从伦敦到巴塞罗那,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我们可以轻松发现,谷歌超多的机票搜索结果被清晰地分成了两个部分——“最佳航班”区域和其他航班区域。

我们可以与携程来做个对比。携程上的结果没有区分,全都一股脑儿地列在了一块儿。其实谷歌也曾经采取和携程一样的显示方式,但是经过实验发现,使用两个分离区域显示结果,预订成交量会显著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心理学著名的“选择悖论”——当给人太多选择机会的时候,很多人会遇到选择困难症,于是最后索性放弃了选择;反而,当给人以更少选项的时候,决策完成率会提升很多,这就是所谓的“少即是多”。

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Sheena Iyengar 在一次Ted 演讲里讲述,曾经有一家超市,开展果酱试吃的促销活动。他们做了一个实验,一次是准备6 种口味的果酱供用户选择,另一次提供24 种果酱选择。结果发现,虽然展示24 种果酱时,更多的人会停下来试吃,但是仅展示6 种果酱时实际购买的人数更多。把果酱从24 种选择减少到6 种,净成交量提升了6.6 倍!

谷歌机票利用算法,把自己推荐的3 个最佳选项排列到最前面,且形成单独区域,以获得人的最强注意力。这样就是减少了选择数量,让用户能够更加快速地做出购买决策。好了,现在我作为用户,目光已经聚焦到了前三个选项上。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选项价格内藏玄机

我发现,“最佳航班”区域的第三个选项简直有点“辣”眼睛。

经过数据测试发现,这些谷歌推荐却不符合消费常理的选项果真没人选。但是,没人选,就是它存在的目的。谷歌之所以把这个选项放在那里,其意义只是充当一个“靶子”。

想知晓谷歌的动机,就有必要了解一个心理学概念——“对比效应”。同一现实情况,因对比环境不同,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评价。例如,你问50 块钱的价格贵不贵,你要是和10 块钱比,那就是贵,但是你要和100 块钱比,那就是便宜了。

谷歌把那个奇怪的英航80多美元的航班放上来,其实就是为了当绿叶做陪衬的。虽然用户不会选,但是用户会觉得上面推荐的其他两个价格好便宜啊!这就促使他们更快地完成选择。由于机票的价格是变动的,用户会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买到了合适的机票。但是,经过三个选项的价格对比,用户会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谷歌同时收获了极高的用户满意度 ——“谷歌真厉害,给我推荐的机票真实惠呢!下次还来。”

很好,我现在完美地无视了第三个“最佳航班”选项,继续预订流程。我点了第一个选项,然后出现的,是谷歌更有小心机的设定。

决策顺序,也很重要

当你点开的时候会发现:哟,原来是有3个时间可以选的。好的,那我来选一个合适的时间吧。选好啦,很简单哦。这里有什么心理学原理?当然有,原理就在你决策的顺序。

说一个Sheena 教授讲的关于在线汽车销售网站的案例。在汽车报价之前,网站要求用户对汽车的配置进行选择,每个步骤用户做出选择的难易程度不同,如动力系统只有4 种选择,所以很简单。而外观颜色高达56 种……这么复杂,肯定不能让用户自由选择,否则会造成选择恐惧。

实验结果用“放弃率”来评估,也就是用户在每个决策步骤中“放弃做出选择”的概率,结果非常有趣。“从复杂到简单”组的人虽然开始的时候还会尽力选择,可是到了后期直接崩溃,有高达50% 以上的人放弃。而“从简单到复杂”组的人一直在坚持决策,后期的放弃率甚至低至17% !

回到谷歌的例子。还记得我们全程是怎么选择的吗?我们是先选择了“价格”之后才选择了“时间”。因为,人们对价格的选择明显易于对时间的选择。价格仅仅是数字的比较。然而一旦涉及时间,大脑就开始考虑各种因素,如去机场是不是堵车,到了之后吃什么饭之类的,使得决策变难。

所以谷歌安排用户先选择“价格”,后选择“时间”。在UI 设计上,未展开折叠菜单前,“价格”使用最大字体设计并设置在显著位置,确保获得极大的目光聚焦。其他因素如时间等,则明显用较小字体设计。而当用户展开后,时间被显著地显示了,只有当鼠标滑过的时候,价格才会出现,以避免干扰用户决策。用户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欢快地完成了决策。但是,整个订票流程还没完哦。

终极必杀

用户购买机票的决策,可以说做到现在基本已经结束,只差到官网按一下确定按钮了。可是如果今天用户只是查查价格,并不想买,怎么办?就当我正打算关掉页面的时候,谷歌祭出了终极必杀技——一个红色区域赫然写着“在3 个小时内,将会有54% 的价格上涨概率”。

如果你是用户,你可能会赶紧买完了机票,完成预订。这里,其实谷歌又使用了一条心理学效应,那就是“唤起恐惧效应”。这是谷歌根据大数据,使用算法完成的对机票价格的神预测。依托于强大的谷歌大脑,现在这个预测已经可以做得非常准了。所以,在最后一步用户看到这个提示的时候,因为会害怕涨价,于是纷纷握紧了自己的小鼠标,赶紧完成了购买。

作为硅谷的代表,从谷歌可见,其盈利模式和产品思路的核心是尽可能地方便用户。于是,谷歌的产品团队利用心理学,展开了这样的产品迭代循环:把界面做得越简单方便——用户决策越顺利,觉得越好用——更快地完成更多预订——机票商给谷歌更多佣金——谷歌获得更多盈利。

这让我回想起了谷歌十大信条的第一条——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自然水到渠成。从一个机票产品中就可以看到,谷歌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打造产品,利用心理学优化整个决策流程,用户更加满意了,那盈利也就自然地来了。做产品应当以用户为中心,这就是“用户”思维的内涵,也是“产品”思维最重要的维度质疑之一。在产品中,玩心机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要玩得出色,玩得让人心服口服,才能保持服务的质量和用户的满意度。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全部评论:0

更多作品

发表评论

取消

点击右上角
分享给朋友吧

分享到

取消

每人每天仅限5票,快给你心仪的作品鼓励的一票。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