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tu)谈(cao)优设「细节猎人...

  • 经验类型经验/观点
  • 经验属性原创文章
  • 经验版权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9 0 0 2025-03-18

作为设计师,关注并研习优秀的设计亮点、经典案例与行业趋势,是提升专业能力的关键。“细节猎人” 模块专注于分享各类产品的独特设计亮点,通过生动的图文呈现,为用户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激发深度的设计思考,有效拓宽设计视野,是我非常钟爱的模块。

前段时间,在搜索用户体验相关文章之际,我偶然发现了一篇有关 “细节猎人” 升级改版的文章,于是迫不及待、满怀期待地点进去一探究竟。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此次改版仅仅局限于增添了信息分类检索功能。这与我内心的期望相差甚远,于是我决定梳理自身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与思考,并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发布出来,衷心希望能为该模块的优化贡献一份力量。


一、角色问题

“细节猎人” 模块早期设定了猎人、作者和投稿者三个角色,其中作者和产品在角色定义上存在明显重叠。发展至今,虽仅保留了猎人和投稿者两个角色,但问题依旧突出。从始至终,在细节描述的展示位置,均是以猎人角色加上冒号来展开内容,这极易给用户造成一种该细节由猎人分享的错觉。当猎人和投稿者为同一人时,甚至直接省略投稿者的显示,这无疑进一步混淆了两个角色,且在整个呈现过程中,猎人成为了绝对的主角。

不妨来审视一下投稿者的用户心路历程:投稿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敏锐发现亮点或槽点,随即截图并附上文字向 “细节猎人” 投稿,接着便是等待审核阶段,直至最终发布成功。但发布后呈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相关展示页面,投稿者仅仅在投稿处显示一个名字,细节表述处署名猎人,封面分享同样是猎人,甚至在个人中心都难以找寻到此次投稿的痕迹。如此一来,作为投稿者,究竟能从中获得什么呢?似乎一无所获。

在我看来,猎人与投稿者理应分别扮演类似责编和分享者的角色。责编由优设专业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审核内容,严格把控内容是否合规、是否存在重复等问题;分享者则是广大设计爱好者与从业者,他们将日常工作、生活中捕捉到的设计亮点或槽点,通过 “细节猎人” 模块进行分享,期望收获同行的认可,或是引发深入的讨论与反馈。理论上,责编和分享者的角色可以由同一人兼任,但就目前的实际定位而言,投稿者更像是猎人的供稿者,其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彰显。

我并不清楚优设是否深入研究过后台数据,诸如投稿者的重复投稿频次、用户投稿数量的变化曲线等数据。以 3 月 18 日起近 20 篇分享内容的数据为例,在这 20 个 “细节猎人” 案例中,仅有 5 个案例标注了投稿者,其余案例均源自优设猎人的自主发布。回顾历史数据,自 2018 年 “细节猎人” 模块上线至今,近 7 年时间仅积累了 3887 个案例,平均每日发布量不足两个,这充分表明该模块的用户参与度处于极低水平。难道是除了猎人之外,其他设计用户都对产品设计亮点缺乏关注或毫无分享意愿吗?从每篇细节案例的浏览量数据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其一,整个过程,投稿者产生了身份认同断裂,投稿者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 "内容分享者" 认知,与发布后被“内容分享者”变成猎人而产生认知失调。其二,对投稿者也缺乏激励反馈措施,投稿者的投入与预期奖励出现脱节,未建立内容贡献者关联主页,发布后缺少成就徽章等。这些原因,严重挫伤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


二、检索问题

此次 “细节猎人” 的更新,最大的变动在于添加了大量标签,旨在从产品应用和话题两个维度对内容进行信息整理与分类。经我大致浏览,无论是全部标签,还是按应用或按话题分类的标签,数量均多达几百个。

以我寻找之前投稿的分享内容为例,来看下检索路径:

在当前数据量仅在千位的情况下,寻找特定标签的路径已然繁琐。倘若数据量增长至万级,标签数量势必进一步增加,届时寻找一个标签难道仍需如此漫长的路径吗?此时,我不禁心生疑问,增添一个关键字搜索的功能,真的有那么困难吗?


三、细节问题

除了上述两个问题外,针对细节详情页的展示,我还有一些个人的建议,大致罗列如下:

1、在细节描述部分,将头像、名称与具体文案进行换行显示,以此区分信息层次。在此情形下,“细节描述” 四个字完全可以省略,直接用头像与名称加以取代,使页面布局更为简洁明了。

2、与其他平台相比,优设文章的评论率一直相对较低。其原因必有评论区域与正文距离过大,导致二者之间的分离感过强,关联性大幅下降。因此,有必要对评论区域的位置进行调整,以增强互动性。

3、正文与评论区域中间所展示的信息,其当前所处位置并不恰当。诸如话题关联、差异提示和广告等内容,理应放置在更合适的位置,以提升页面的整体协调性、效率与用户体验。


四、不要低估了 “细节猎人”

实际上,我认为 “细节猎人” 本身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模块。它非常契合设计师在上下班途中或工作之余,快速浏览最新的细节分享,深入了解各类设计点,并展开深度思考的场景。设计师对于设计背后的理论、原因及出发点等,往往怀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这也意味着该模块具备一定的社交互动潜力。设计师可以在此吐槽或分享某个设计点,其他设计师则能够通过赞同、收藏或者分享科普其背后的设计原理知识点等方式,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

若将设定调整为以投稿用户为核心,那么用户在此处的角色便转变为内容表达者,既能获取他人的认可,分享成就感,又能学习设计知识,把握行业趋势。此外,有许多设计师并不擅长或乐于在平台上发表长篇文章来表达自己,毕竟发表文章对设计师的表达和整理能力有一定门槛要求。而 “细节猎人” 的碎片分享模式,恰好降低了这一门槛,对设计师展现自身也较为有利。

再者,“细节猎人” 的信息结构(图片 / 视频 / 动图 + 简短的文字表达)与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信息结构重合度高。在当下短视频和碎片化信息占据主流的互联网环境下,“细节猎人” 完全有潜力打造成设计领域类似小红书或抖音的软件或模块,可以充分借鉴二者在界面展示方面的优点。其信息展示方式也可向移动端倾斜,比如单独设置在公众号的菜单列表中,或者开发成一个小程序,以提升用户的便捷性。

综上所述,“细节猎人” 模块已然具备社交性、内容分享性、个人表达等特性,该模块具有广阔前景,然而目前似乎被低估了价值。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全部评论:0

发表评论

取消

点击右上角
分享给朋友吧

分享到

取消

每人每天仅限5票,快给你心仪的作品鼓励的一票。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