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期【滴滴设计】滴滴没有..-2...

  • 经验类型规范/资料
  • 经验属性好文转载
  • 经验版权不使用原创授权
639 0 0 2021-03-26

第105期:用时约2分886字

【滴滴设计】滴滴没有“我已上车”确认键

01从对乘客的“用户价值”出发

作为一个2C的产品,目标用户的用户体验及功能的用户价值是最重要的,用户价值公式来分析在乘车流程中加入这个设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从乘客的角度思考:

乘客在上车后都要确认「我已上车」。“新体验”是每次乘客上车后,需要额外用手机打开滴滴出行App点一个确认按钮。

即使滴滴已经培养了用户习惯,每个人都知道上车后要点确认按钮。但对于乘客来说,越迟点「我已上车」,车费越便宜,对自己更有利。所以乘客不会有动力去点,甚至会以各种理由去推迟点我已上车——替换成本同样很高。

从司机角色定位思考:

乘客确认我已上车流程会引发一个问题:乘客如果一直不确认已上车,司机是出发呢,还是一直等呢?这会影响司机的出行效率,间接降低司机的收入。另外,司机作为服务者,与被服务的乘客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无论乘客出于哪种原因最终没有点。

从出行平台角度思考:

想“解决什么问题”出发为了让司机在约定的地点、时间,接到正确的人,滴滴出行App内置了实时地图功能。为了让行程及时开始并计费,司机必须进行点击「乘客已上车」的操作;因为点击后,才可使用滴滴内置的导航功能,这是一个十分顺滑的功能与功能之间的链接。

滴滴已经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保证“司机在约定的地点、时间,接到正确的人,并且及时开始行程”。并且,由司机代替乘客来负责行程的开始,在现实和逻辑上会更合理。

从滴滴出行平台的“业务角度”分析需要平衡好三方体验和利益:乘客、司机、滴滴平台。任何一方的体验和利益受损,最终必定导致其他两者同样受损失,这个道理和“木桶原理”类似。滴滴作为一个出行平台,需要在保证司乘双方体验和利益的情况下,尽可能去促进交易,以此保证平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监管司机会比监管乘客更容易,原因是乘客数量庞大且分布不均,难定位,难追踪;而司机必须通过滴滴的服务系统、数据系统、后台系统、地图系统等与滴滴保持联系。司机的各种身份信息、认证信息,也保存在滴滴数据库中,具有可追溯性。

通过滴滴平台的监控与用户乘客结账后的反馈,可以同时监控司机是否提前点击「乘客已上车」;并且平台以诚信分对司机进行约束,司机也不存在提前点击等损害客户的行为。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全部评论:0

更多作品

发表评论

取消

点击右上角
分享给朋友吧

分享到

取消

每人每天仅限5票,快给你心仪的作品鼓励的一票。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