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钻”理论,将设计过程可视化

  • 经验类型经验/观点
  • 经验属性原创文章
  • 经验版权署名
1946 0 1 2020-09-25

研究主题:双钻理论与实际应用

研究对象:Double Diamond 双钻理论


都说“万事开头难”,其实设计实践过程也同等重要。在推进时,人们会根据实际情境不断优化和调整方案,以此来更好的校正项目,让结果可控。


 什么是双钻理论(Double Diamond)


「双钻石 Double Diamond」是英国设计委员(The British Design Council)在2005年推广的一种设计过程模型的名字,它改编自匈牙利裔美国语言学家贝拉H.巴纳蒂,在1996年提出的“发散-收敛”模型。用双钻模型进行结构化思考,可以辅助个人/团队,在新设计项目中取得成功。

英国设计委员提出的双钻模型


Dan Nessler 于2016年对该模型做了改进,所以现在经常看到的模型由更精准、细致的工作步骤填充,代入感也变得更强。

Dan Nessler填充版的双钻模型


从图中能看出,设计本质(A到B)是由“未知”到“已知”,从“可能是”到“应该是”的线性过程,而在现实中,这恰恰是一个无止境的循环过程。时代始终在发展,科技和知识日新月异,这种不停的循环也变相成为一种检测机制,为设计持续带来新的体验。


双钻理论分为4个阶段:

1、发现/研究—洞察问题(发散)

2、定义/总结—专注锁定的领域(总结)

3、发展/创意—潜在的解决方案(发散)

4、交付/执行—寻找可实施的解决方案(总结)


-第一阶段(菱形钻石1)——做正确的事

此阶段的核心是发现&定义(Discover and Define)

发现:洞察问题、质疑问题,尽可能的多列出所关联的元素,深入调研。

定义:将调研出的元素,归类整合做取舍,采用HMW(how might we…?)问题提出法,确认出关键问题所在。


第一阶段结束后,你会发现初步提出的问题和研究,得到了很好的修正与说明,也使团队的思路逐渐清晰(也可能会推翻一些初步的策略方向)。


第二阶段(菱形钻石2)——事情要做对

此阶段核心是发展&交付(Develop and Deliver)

发展:脑暴阶段,发散思路寻找解决方案,不要急于否定、批判方案可行性。脑暴结束,与团队票选出最棒的想法,这时再进行评价、评估。

交付:将脑暴出的方案逐一论证,找到一个最靠谱或多个可以实现的方案。


交付阶段将设计进行多轮制作、测试、迭代,在这其中也会淘汰掉一些不合理的设计,最终保留精华,这一阶段完成后,则可以交给用户,收集相关使用反馈。


这4个阶段互相联系,前后紧扣,精简来说则是一段:调研→概念→设计→实现的完整设计链路,同时也让设计师看到了其工作价值:

1、回归问题本质——在菱形钻石1中,深入调研挖掘问题,定义了问题;又通过归纳取舍找到关键问题,重新审视;

2、思考过程可见——定义关键问题,脑暴发散可行性方案,团队可以感受到思考与项目推进过程;

3、注重思考逻辑性——每个环节都有联系并非孤立,不会出现跳跃或不切实际的问题、方案,结论都会被充分论证。


“他们”是如何应用双钻模型的


了解了基本的理论,不如趁热打铁,以线上和线下两个例子,来看看双钻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


-vivo浏览器首页改版

改版前,先来对浏览器的首页模块划分有基本认知:

天气及搜索——满足用户基础需求,如查看天气情况、搜索关键词及网址等;

五大栏目——特色站点,如网址、视频、小说、美图等用户个性化诉求;

名站区域——呈现热门站点,如新浪、百度、携程等,便于用户快速触达,且站点具备商业化售卖价值;

信息流区域——包含视频、热点、图文、广告等类型的内容,满足用户对于内容消费的需求,对于广告收入、时长、留存等都有很大的贡献。


第一阶段——发现&定义(Discover and Define)

依靠数据,得出了首页2个需要优化的核心问题:

名站模块点击数据低,商业化价值低;

信息流模块点击低,用户不买单,首页产品形态缺乏竞争力。

vivo同其他主流浏览器首页对比


浏览器首页问题深度分析汇总


第二阶段——发展&交付(Develop and Deliver)

通过进一步对已发现的问题深度剖析后,依照其商业价值将浏览器首页的各个模块重新排序调整,并优化名站区域,加大信息流区域的曝光。


分析竞品信息流区域的设计形式,又对其中的标题、字号、间距、配图、视频和辅助信息的维度来比较发现了vivo浏览器存在较大差距,从页面布局、内容和与用户互动这3个方面与竞品对齐;在设计上,将曾经的3行图标,优化为1行或是2行,并对此进行了改版测试评估。

单行图标方案


双行图标方案


在对用户使用数据及商业价值预估后,vivo首页则以双行站点的形式推行改版,而实际上线后,营收、用户活跃度都有提升,改版成功。

最终上线效果


台湾校园美感大改造

学美·美学——校园美感设计实践计划(以下简称“美感计划”),是由台湾教育部指导、台湾设计研究院主办,透过导入设计思考,在国小、国中至高中,与专业设计团队共同协力,改造校园环境。


美感计划的执行流程分为6项:

1、选择合作学校——想要进行改造的学校提交申请;

2、田野调查——对申请学校进行实地考察,确认改造经费;

3、选择设计团队——设计团队提交改造提案;

4、修正设计提案——获选设计团队结合评审意见,修改提案并经校方和评审团确认;

5、校园改造——设计团队依据合约完成改造任务,由校方和其他机构验收;

6、成果发表——设计成果制作成影片,进行宣传。

在完整设计流程中,双钻理论作为辅助工具,为学校和设计团队指导、梳理了各方的工作步骤,非常细致。改造项目包含了户外空间、校门口、走廊、导视系统、餐厅、图书馆、办公室和教室。


第一阶段——发现&定义(Discover and Define)

以新北市北港国小教室改造为例,该小学的教室空间有别于普遍常见的教室形态,教室后方均有一间带有楼梯的隔间,储物柜也与室内割裂,整个教室看起来杂乱,光线昏暗。

改造前的昏暗教室


设计团队进行实际考察后的,提炼出最关键的问题,重点优化楼梯隔间,并将割裂空间的储物柜进行拆除,也为了使孩子们更安全、自由的在教室内活动。


第二阶段——发展&交付(Develop and Deliver)

设计师将孩子们喜欢的“秘密基地”作为灵感来源,将原本昏暗的准备室隔间打通,变成一个小小舞台,不仅适用于教学,游戏,甚至还能进行表演。

打通隔断后的准备室,增加了一个新的活动空间


原准备室下端的橱柜也被拆除,改造成了木质可滑动的大容量储物柜


黑板墙可随时绘画写字


同时,设计团队与校长、教师们密切沟通,详细了解了教师在教室使用上的习惯及学生们在上课学习时的需求,比如整面墙粉刷成黑板,考虑到悬挂教具,后期又增加了磁性墙,既节约经费又改善了实际问题。


双钻理论仅仅是提供一套方法论,并不是一个实际目标,作为设计师,仍然要时刻去感知用户,与用户互动才是第一。


相关引用

Fr. medium《How to apply a design thinking, HCD, UX or any creative process from scratch — Revised & New Version》

Fr.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方寸屏幕,指尖空间——设计双钻模型的延展及运用》

-图片、GIF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UX辞典,获得更多UX设计干货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全部评论:0

更多作品

发表评论

取消

点击右上角
分享给朋友吧

分享到

取消

每人每天仅限5票,快给你心仪的作品鼓励的一票。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