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每天仅限5票,快给你心仪的作品鼓励的一票。
投票用户体验地图对于分析用户需求,优化现有产品来说是一种相当好用且直观的工具,本文就是介绍如何绘制和使用用户体验地图。
一、目的
用户体验地图可以帮助团队整体的思考问题,避免战略短视。有时即使只是优化一个小功能,也可能涉及其他部分。(下图为欧洲铁路的体验地图)
用户体验地图的最终目标是引起思考,创造团队内不同利益相关人士的对话,让团队一起解决问题。绘制图表只是第一步,图表本身并不解决问题。尽早的让大家参与进来。
二、绘制前的选择
主要考虑这两个方面:
视角:
从市场视角——整个生态是怎么样的?用户面对竞品时如何取舍?(比如售楼处)
从人本视角——用户的日常生活节奏如何?用户做XX事的普遍流程如何?
从产品视角——用户如何使用我们的产品?我们对应的后台逻辑是如何?用户使用时是什么感觉?
范围
大而全的范围——描述整个系统类似地铁地图,在距离细节上有所放弃。(站点并不是真实的地理点,站点间位置和距离也不是真实的)
小而深的范围——描述具体问题的每一个详细步骤
不要太贪心想兼顾,考虑这次地图是给谁用,目的具体是什么。视角和范围都只选择具体需要的。
三、地图的绘制与使用
1.用户调研
调查得到大量数据,自下而上的通过数据归类出不同的用户。
2.初步草图——流程,想法,行为和触点
分析当前产品,按顺序依次为流程,想法,行为,触点。
3.头脑风暴——情感,障碍和痛点
基于草图,讨论每一个触点的用户情感体验,找到障碍,痛点。
这里可以引入用户价值的衡量,一个产品需要实现的价值从低到高依次为功能,可用性,社交和自我,审美和愉悦。一般功能和可用性是比较基础的,尽量避免障碍,而社交自我和审美愉悦是比较凸显产品特点的,可以作为机会点。
4.完善地图——情感曲线
收集脑暴结果,增加用户情感曲线。完成体验地图
情感曲线主要目的是将用户情感可视化。注意人们可以同时拥有正面和负面的情绪,比如上台演讲时,既有正面的激动,也有负面的紧张
5.团队研讨——提出和评估机会
主要是基于障碍和痛点,提出机会,评估并规划后期工作。这一步重要的是让所有团队成员参与进来,而不是一个人讲解图。可以采取的方法有让大家在图上写字,让前期参与的人员补充,让大家讨论触点的相对重要程度等等
四、如何绘制初步草图
一般可以按照如下步骤来完成初步的草图。
1.绘制主流程
注意合适的粗细颗粒度,一般保持节点在4-12个左右,基于用户行为阶段或者用户的心智感受
2.描述用户体验——想法和行为
先是描述用户在每个流程节点中的想法,然后是行为。举例来说,流程是购买,想法是“担心价格偏高”,行为是“货比三家”
注意此处的想法是从上到下的,更偏向使用预期。
PS.用户体验是一种 Persons perception and the responses that result from the use or anticipated use of product system or service。其中use当然会带来很多反馈,但有时我还没有开始使用这个产品,就已经有了某种anticipated use使用预期
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体验在图表中的范围(比如有些想法可能横跨节点,又比如某些行为只是流程节点的一部分)
3.分析触点
触点是用户与后台服务的交互点,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界面或是其中某个组件。这一步主要是为了后续分析痛点时,可以产出具体的方案。
4.分析后台逻辑
即每个触点背后的业务后台。比如实体业务,订外卖背后的订单系统与商家制作,又比如UI界面,分享按钮背后的分享逻辑与识别是否分享的机制。
这一步可根据实际情况简略甚至省略,主要还是取决于做此次地图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后台来改善用户体验,还是优化前端的流程等。
六、更完整的最终地图
上文所涉及的体验地图,其实只是最终地图的一部分。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最终地图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用户模型+当前体验模型+未来体验模型
1.用户模型
一般来说就是用户画像,还可以是消费者价值链/ 消费者洞察地图
2.情景目标模型
即上文所绘制的体验地图,具体可根据使用场景和不同侧重点分为:服务蓝图 / 消费者旅程 / 体验地图 / 心智模型 / 生态系统。
3.未来模型
一般来说就是通过团队对体验地图的讨论,所提出的的规划方案,例如故事板 / 场景 / 情节 / 用户故事地图 / 商业模式画布
每人每天仅限5票,快给你心仪的作品鼓励的一票。
投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