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每天仅限5票,快给你心仪的作品鼓励的一票。
投票
是谁说蓝色就等于忧伤?
你看看天空和海洋
— 五月天《开天窗》
用歌词开头想引出,个人主观判断常常带来经不起推敲和检验的视觉设计。
其实大家都清楚不能仅靠主观想象来设计,那么在客观规律和产品原则的前提下,让设计“有理有据”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第1步:只为一人设计
日常生活里用户使用任何一个产品时都有自己的目的性,如果不能确定是“哪些人会去使用我们的产品”那么我们的产品将不会受到市场的青睐。但是很少有团队去做详细的用户分析,有时更糟的是,他们会直接说用户群是“所有的用户”。
所以当拿到需求文档时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解”。像小学时把课文分段一样,对文档进行段落分析,找出关键字,总结中心思想,把“用户”的范围缩小。
栗子:
产品要做一盘菜,用户是“所有的人”
必须要有青笋,花生米,鸡肉,辣椒
但是“所有的人”范围非常的广,就单拿辣椒来讲,你怎么知道用户是要微辣还是中辣或是巨辣?
同样花生米也一样,用户爱吃煮花生米还是油炸花生米?
当你把所有食材做分析,把地域口味的轻重做分析,核心思想就会把“用户范围”缩小。
你立马就可以端上来一盘被用户喜爱的“宫保鸡丁”。
那么当我们“只为一个人设计”时,立马就可以判断,哪些功能是主要的,哪些是辅助的,哪些是可抛弃的。确保目的性操作的简洁,同样使得视觉上的设计更有方向,灵感来源更有依据。用微博或者QQ空间的人,常用的功能一定不会超过20%,有好多功能基本上都用不到。
第2步:手绘是最重要的方向盘
从出发到终点有无数条入口,你怎么判断哪一个入口是可行的,所以你必须得像巨人一样鸟瞰一切,把所有未知都画出来,你才能提供给用户最清楚和便捷的路线。由此可见,手绘是最简单的示意图了。
对交互设计师而言,手绘的过程是梳理流程最“严谨”的方式。业务流程,功能流程,页面内的操作,页面之间的层级关系,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分解成简单的线条,最直观的告诉同伴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视觉设计师而言,可以快速的把页面分类,在布局上和色调搭配上会更有主次,也会增加用户操作的视觉流畅度,减弱辅助性功能的视觉干扰。(如图)
查看更多,
http://mr-terence.lofter.com/post/413ffc_a70978b
第3步:两种使用场景的利用
第一种场景是我们最常见的视觉表达方式,例如音乐类的APP,网易云音乐的点唱机的视觉造型,虾米音乐的老磁带的视觉造型等等。其实就是把用户生活经验里养成的习惯行为转移到产品视觉和体验上。利用用户已有的生活场景,降低用户操作的学习成本,让产品更加有趣味性。
另一种场景就是,运用其它软件或者系统,已经积累的使用经验。假设用户习惯Mac系统的操作方式,那么应用里可以大量的借鉴和继承,例如QQ for Mac。不仅可以提高设计效率,且在视觉上的借鉴也是不错的选择。反之,用户不仅操作困难,而且困惑会更多。
使用场景的借鉴是许多应用常见的方式,其实无形中给视觉设计师带来了一个新挑战,就是怎么在一群应用里提高产品的辨识度。(如图)
查看更多,
http://mr-terence.lofter.com/post/413ffc_a89717b
第4步:对应源头
当最终完成设计,你要做的事一定是对照产品文档,细分到功能对应。
第一,这是设计工作内保证产品无误有效的检验方式。你会回答许多根本性的问题,例如:用户是谁?目的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第二,在讨论产品时,你可以从根本问题出发,统一不同意见,做出最为适合的决策。
第三,让设计经得起验证,具有一定的推理和逻辑性。不仅可以更好的说服别人,对自己之后反复修改节省了更多的成本。
结语:
让设计有理有据,并不是优秀设计的步骤,而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理念。设计师的从整个架构的分析,确定设计的目的性,到提出解决方案,再到设计质量的自身要求,最后的设计检验。每一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许多视觉设计师只着重在设计质量的自身要求,而忽略了其它重要的点,因为他们认为其它应是交互设计师或产品经理考虑的。但是别忘记了好看不好用,等于丑!
其实正确的全局观,不仅可以加强同伴之间的配合度减少争吵,更重要的是系统的完成设计,有助于形成产品特有的设计风格。它影响着产品的迭代甚至是发展。
欢迎关注公众号:你好UI
个人经验,希望大家多指教。记得点赞和分享哦!
本文图片来自Lofter:@TERENCE
原创文章,请勿抄袭
每人每天仅限5票,快给你心仪的作品鼓励的一票。
投票
发表评论